2025年7月17日至18日,二十国集团(G20)主席国南非在德班召开今年第三次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讨论了全球经济形势、国际金融架构、可持续金融、金融部门改革和普惠金融等议题。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陶玲出席会议并发言。
近期,金融监管总局发出紧急预警,“职业背债” 这一非法中介贷款陷阱正肆虐金融市场,严重威胁消费者权益,已然成为一颗侵蚀社会经济健康的 “毒瘤”。在当前复杂的经济环境下,部分消费者因财务压力急切寻求资金渠道,这一心理被非法中介精准捕捉,进而利用精心设计的骗局将他们拖入深渊。
近期,社会上出现以“快速致富”“无需偿还债务”为诱饵的“职业背债”骗局,部分消费者因轻信此类虚假宣传陷入困境。金融监管总局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局提示广大消费者提高警惕,远离“职业背债”陷阱。
7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在多个重要金融领域接连发布通知,就五项关键管理办法的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这一系列举措旨在进一步完善金融监管体系、规范市场业务操作以及提升金融服务质量,对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健运行和长远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7月18日,金融监管总局召开系统党的建设工作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认真落实金融系统党的建设工作会议精神,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总局系统党建工作。党委书记、局长李云泽出席会议并讲话,党委委员、副局长周亮主持会议。
中国人民银行定于2025年7月25日发行大运河金银纪念币一套。该套纪念币共9枚,其中金质纪念币1枚,银质纪念币8枚,均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货币。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加强对地方资产管理公司的监督管理,促进行业规范健康发展,更好助力防范化解区域性金融和实体经济风险,金融监管总局在多方征求意见的基础上,近日制定发布了《地方资产管理公司监督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
自2024年12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定调货币政策 “适度宽松” 以来,半年时间里,一系列货币信贷政策持续发力,金融数据呈现总量合理增长、结构持续优化、融资成本稳中有降的良好态势。这些积极变化不仅为实体经济注入了强劲动力,更显著增强了市场主体的经营信心,为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筑牢了基础。
7月14日,央行接连公布了2025年上半年金融统计数据报告、6 月社会融资规模存量统计数据报告以及上半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统计数据报告。这些数据犹如金融市场的晴雨表,清晰地反映出当前金融运行态势,也为预判下半年金融市场趋势提供了关键线索。
6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330.29万亿元,同比增长8.3%。狭义货币(M1)余额113.95万亿元,同比增长4.6%。流通中货币(M0)余额13.18万亿元,同比增长12%。上半年净投放现金3633亿元。
初步统计,2025年6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430.22万亿元,同比增长8.9%。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余额为265.22万亿元,同比增长7%;对实体经济发放的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余额为1.22万亿元,同比下降26.6%;
初步统计,2025年上半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22.83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4.74万亿元。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12.74万亿元,同比多增2796亿元;对实体经济发放的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减少638亿元,同比多减558亿元;委托贷款减少513亿元,同比少减404亿元;信托贷款增加1443亿元,同比少增1655亿元;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减少557亿元,同比少减1808亿元;企业债券净融资1.15万亿元,同比少2562亿元;政府债券净融资7.66万亿元,同比多4.32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1707亿元,同比多493亿元。